“新文科背景下‘国际政治+’新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罗英杰教授领衔的“区域国别教学团队”(2022年主管部部级优秀教学团队)“ ‘一带一路’安全教学科研部级工作室”(2024年主管部授牌)经过多年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的成果。
我系国际政治专业始建于1984年,历史悠久。秉持“政治建校”传统,我专业始终以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与家国情怀,系统掌握国际政治基础理论与知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体制与对外政策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卓越人才为目标使命,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19年,我专业被列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站在这一新的起点上,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国家发展新历史方位,专业核心教学团队与时俱进,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紧跟社会需求发展变化,提出“国际政治+”新质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强外语、重安全、钻区域”积极探索培养拥有较强战略分析能力与涉外沟通能力的国际问题研究与实务工作专门人才路径,打造具有国关特色的国际政治国家级一流专业品牌。
近五年来,该探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单独划分安全研究(7门课程:覆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与地区与国别研究(11门课程:覆盖全球七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板块)模块,实现“国际政治”与“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两大新兴一级学科的融合,在重视基础学科背景的同时融入国家最新实际发展需求。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国内首门《习近平外交思想》线上线下混合课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体系;以《国际热点问题十五讲》(2024年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概论》(2021年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为代表的示范性课程成果体系;以《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研究》(2024年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日本政治制度概况》(2024年北京市优质本科课件)《国际关系理论基础教程》(2023年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当代中国外交热点问题》(2023年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案)《中东地区国际关系》(2022年北京市优质本科课件)为代表的示范性教材与课件资源体系。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主管部、北京市等省部级教学名师称号,4人获主管部、北京市特殊人才、“四个一批”等荣誉人才称号, 6人在北京市优质本科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折桂,2人在省市级专业教学比赛中斩获佳绩。在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方面,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于核心学术期刊,数十余篇咨政报告获国家与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其中六篇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已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1.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了既有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有效融合的问题。一方面,以政治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夯实课程学科背景属性,充分利用好专业底色,为课程知识体系搭建找准基点;另一方面,利用“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两大交叉学科的议题性特征,以议题为纽带,与政治学学科背景有机融合,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与现实关照。
(2)解决了人才培养理论导向与实践导向协调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课程设计强调对学科经典理论的应用与前沿研究方向的引荐;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突出时代性,强调对相关区域国别最新发展情况和特定研究议题最新实践发展的及时追踪与更新。
(3)解决了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系注重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研究专长,或通过团队授课的形式让教师将自身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前沿内容与学生分享,或通过由具备深厚区域国别研究积累教师主讲相关区域课程方式,保证相关课程授课质量,促进教师教学相长。
2.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强化学科融合,压茬推进改革
新文科建设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方向,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科人才培养知识面,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国际政治作为传统理论学科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时代挑战和来自其他院校的竞争压力,为强化学科特色、落实为部服务要求,培养造就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本科人才,国际政治系近年来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主动求变,连续主动发起推动学科转型升级,以团队成员为先锋团结带领全系教师升级改造知识结构,以改革永远在路上的奋斗精神,压茬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在巩固国际政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率先开齐覆盖全球的区域国别板块课程,相继出版日本、中东等方向对应教材,扎实稳步推进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实现国际政治理论与区域国别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在实现兼容区域国别学转型的新基础上,继续以国家安全特色院校建设为指引,结合自身优势选取海外利益安全作为新的重点发展方向,成功在2024年申请开办全国首批海外利益安全本科新专业,实现国际政治系下理论方向的传统国际政治学专业和实践导向的海外利益安全专业双本科专业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2)强化实践导向,压实双向融合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团队高度重视实践导向、需求,扎实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多次赴主管部业务厅局、新疆、云南、吉林、广东等地方政法机关实地调研了解国家安全人才需求,结合用人单位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实习实践方案。对接主管部业务需求,成立部级“一带一路”安全研究基地,强化教学科研互动。中心定期举办大中小型学术会议,以安全为主题,结合时政热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研讨,为学生熟悉国内知名学者和青年专家提供交流平台。与主管部和国安委建立智库报告报送渠道,结合专业特长坚持报送内参报告数百篇,其中数十篇获得部级采纳,获得总书记批示2次、正国级常委批示3次、副国级批示1次,部级领导批示多次。团队成员积极联络与主管部厅局合作为海外利益安全专业建立实习基地多个。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课堂上主讲教师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模拟、对抗辩论、讨论实践等环节,增强国际政治+多维度教育的实效性;课外,带领学生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中共党史馆、中央礼品馆、天安门升旗观礼台等相关场景,通过现场感受、现场讲解教学,切实增强学生国政政治+的多维度使命责任意识。
(3)强化科研引领,压实发展基石
前沿科研能力是保持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团队成员争做科研先锋,国家级项目立项5个,带动全系实现有组织科研,压实学科发展坚实基础。团队负责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聚焦境外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家安全影响;成员主持完成美国地缘战略调整对我“一带一路”建设地缘风险、“美国优先论”冲击下的国际秩序对中国影响及其应对研究、中美竞合战略第三方因素的影响机制、未来趋势及对策研究、21世纪初日本外交战略等专题研究。出版专著、译著、工具书近十本。为国际政治+学科转型发展不断提供前沿引领支撑。